我國政府從1999年開始推進政府信息化,短期內各級政府的網絡化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到2006年底,我國部委、省級、地市級政府網站擁有率超過90%。廣西電子政務的建設成績顯著,但是廣西大部分的縣或縣級市,尚屬于欠發達地區,由于受自身經濟條件的限制,在政府的電子化方面發展緩慢,制約了我區經濟的總體發展水平。因此,針對廣西特別是其欠發達地區的特殊環境,根據各地區的實際情況為各級政府尋求一套電子政務的發展模式,成為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廣西縣級電子政務建設的基本情況
廣西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政務信息化建設,出臺了一系列促進電子政務發展的政策,政府的重視促進了廣西電子政務的快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電子政務的基礎設施逐步完備
覆蓋全區的廣西移動通信和廣西聯通通信網絡為電子政務信息平臺提供了有力的網絡支撐。廣西移動公司到2007年在網移動手機客戶數已經超過1000萬,與2300多家企業合作建設了企業信息網;通過開展農村移動通信網絡建設,使無線信號行政村覆蓋率達到90%。廣西聯通通信網絡也已實現了遍布全區各市、縣、鄉及發達村落和城市建筑物的深度覆蓋,還將實現北部灣我國沿海的聯通網絡全海域覆蓋。
(二)新經濟背景促進電子政務的發展
廣西有良好的地緣優勢,處在東盟經濟圈、泛珠經濟圈和西南經濟圈的三圈匯合地,具有多區域經濟合作特征,目前北部灣經濟區的建立又被提上了國家的發展策略,這些都使廣西具有很好的經濟背景。新的經濟背景給各級政府提出了利用信息技術發展經濟的新要求,為此廣西各級政府都大力開展信息化建設,推進電子政務和電子商務的發展,通過網絡發布各地的產品信息,介紹地方法規政策,引進新產品新技術、撮合項目合作。
(三)示范性電子政務項目成績突出
廣西電子政務的建設已基本形成覆蓋區、地市及縣鎮的三級網絡,其中南寧、桂林、柳州三重點城市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玉林、貴港等其余地市的工作同樣有相當的進步。
南寧電子政務網絡平臺已接入全市12個縣區及市屬各委、辦、局二級網站82個,全市98%的政務部門都已接入電子政務平臺。2005年12月,玉林市電子政務一站式服務系統正式啟動,其基于互聯網建設“一站式”電子政務的模式,得到了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有關領導、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的高度評價。2005年8月宜州市德勝鎮人民政府電子政務信息化辦公系統工程啟動。在經濟欠發達的廣西,這是首個鄉鎮級打造的“數字政府”,對廣西眾多的鄉鎮開展電子政務有很好的示范指導作用。
二、廣西縣級政府電子政務存在的主要問題
廣西的一些發達地區、一些重要的政府職能部門及一些電子政務的示范項目確實已經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效果,但廣西縣及鄉鎮級的電子政務客觀上存在的資金、安全、人員、觀念等的影響,以下著重分析廣西縣及鄉鎮級電子政務所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網站功能不全,內容更新慢,利用率低
政府網站是電子政務的重要平臺,我區縣級政府基本都建立了自己的網站,但大部分都停留在最基礎的信息瀏覽層次,真正在網上辦事的較少,而網上監督互動更少。許多縣級的政府網站成了政府的“名片”,僅有政府名稱、具體地址、領導名稱、部門設置、聯系電話等,而且其內容還很少更新。據調查廣西各網站的網頁,更新周期在一周以內的只有5.5%,而一個月以上才更新的約73.9%,網頁的更新速度慢,不能發揮信息技術快捷高效的優勢,經過一段時間后廣大群眾也就不再登陸網站。我區政府網站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還在于缺少特色服務功能,各政府網站格式、內容、風格一致,沒有突出自己的城市特色。
(二)資金短缺,工業化程度低,影響電子政務良性發展
信息化發展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如果區域經濟基礎、人均收入水平達不到一定的水準,企業規模沒有達到一定程度,信息化的發展就會受到一定限制。廣西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工業化程度不高,企業的信息化水平較低;而縣級地方政府財政相當困難,要完全依靠財政經費搭建上千萬數字化平臺,購買十幾萬應用軟件,以及支付昂貴的寬帶月租費用等,都有很大的難度。資金短缺,工業化程度低,影響電子政務良性發展。
(三)人才的匱乏造成認識上、技術上的制約,使電子政務很難推廣應用
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指借助各種信息技術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綜合利用信息的能力,它對信息推廣、應用具有很大的影響。欠發達地區人員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與經濟發達地區之間存在巨大的差距,比如廣西某縣,人口40多萬,而計算機專業人才只有幾個人,多數還是專科畢業,這樣的人才結構嚴重制約了地方政府電子政務的開展。另外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公眾特別是廣大農民群眾缺乏最基本的掌握信息資源、利用信息資源能力,根本不會利用信息技術,也成為電子政務的推廣應用的極大障礙。
三、廣西欠發達地區電子政務發展模式及策略
由于欠發達地區資金少、人才缺,因此不能照搬發達地區電子政務的發展模式,而應當探索適合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模式。
(一)堅持以服務于“三農”為核心的電子政務發展策略
電子政務的核心是為廣大的公眾提供優質、快速的服務,在欠發達地區,電子政務應當優先考慮為占絕大多數人口的“三農”服務。為此,作為直接服務于“三農”的縣、鎮級政府部門應當義不容辭,將電子政務確確實實地落實到鄉下。目前全國許多地區都在電子政務服務于“三農”方面取得了許多成功的經驗。例如海口市近年來在海南省率先推行電子農務建設,目前海口市已在23個鄉鎮開設電子農務網,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農業科技服務水平,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西部地區的各省也紛紛提出了自己的規劃,2006年底甘肅省啟動農業信息化工程,計劃在5年時間內建成省、縣、村三級農業信息化網絡工程。“電子農務”策略在政府和農民之間、專家和農民之間架起了聯絡的紐帶和橋梁,在農村生產和市場之間建立了快速通道,促進了廣大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
在電子政務為“三農”服務方面,我們還可以借鑒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先進經驗,比如美國為了確保農民利益,美國農業部每個月都要對世界農產品的供求形勢進行一次預測,提供涉及120多個國家、60多個品種的市場信息,囊括了主要農產品的全球數量、國內產量、供求情況、價格變化等情況,并在法定的日子里公布。加拿大聯邦、省級政府農業部門設立農業信息服務中心,無償向農場主、鄉村居民、農產品經銷商、加工企業等提供農業法規、政策、標準、災害、經營管理及農產品供求趨勢等信息服務。廣西欠發達地區各縣鄉的電子政務應當借鑒各方的經驗,堅持電子政務為“三農”服務的核心思想,將電子政務延伸到農村。
(二)建立電子政務與電子商務相結合的發展模式
農村居民整體的文化相對薄弱,信息素養相對偏低,不明白電子政務究竟能給他們帶來哪些好處,不容易接受政府采用的電子政務的服務方式,因此我們不要指望建設好一個功能齊全的電子政務系統,等著農民去網上申報宅基地、網上投訴。縣鄉兩級的電子政務應當考慮到農民的實際需求,幫助農民“增收”,使農民能夠從電子政務中得到實惠,逐步接受和使用電子政務。為此可以考慮電子商務與電子政務相結合的面對農村的電子政務建設模式,這一模式的核心是將電子政務平臺不僅建設成為政務的信息平臺,而且建設成為農業交易平臺。利用電子政務平臺使農民獲取準確、及時的科技信息和市場信息,使農民快速治富。例如北京市平谷區盛產大桃,當地政府建了一個桃鄉網,大華山鎮通過網上銷售大桃達2000多萬公斤,占全鎮桃總產的57%,實現收入3200萬元;而大興區則建了大興西瓜網,2005年實現網上銷售30萬公斤。
廣西地處亞熱帶,具有豐富的農業資源,廣西的水果、蔬菜、土特產等農業產品享譽全國,而目前農業產品的銷售手段仍然比較傳統和落后,僅靠舉辦“荔枝節”或“芒果節”等手段畢竟不是長久之計,而通過電子政務的建設帶動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推動傳統農業向規模化、產業化和信息化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是新經濟環境下的有效手段。
(三)一體化、集約化的思路建設電子政務
欠發達地區經濟落后,縣鄉級政府財政資金有限,所以縣級電子政務的建設應避免各自為政的無序開發,而應該由區政府統一制定地區性電子政務規劃,充分利用社會的最先進網絡技術成果和已有的設施,取長補短,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既實現資源共享又能節省建設資金。對于我區縣級電子政務的發展,可以通過資源、信息和業務的集成,建立一個整合一體的電子政務平臺。主要思路如下:首先,對各縣目前電子政務的各種資源進行整合開發利用,集約散落在各個部門和各個環節的軟硬件資源,充分挖掘潛力,提高其重復利用率,杜絕閑置和浪費現象。例如對于絕大多數縣來說,各個部門可共用一個服務器群和共同采購通信服務,而不需要單獨添置服務器和相關安全措施。其次,考慮信息集中處理的方式,就是將各個部門、各個鄉鎮的政務信息動態及時地匯集到縣統一的數據中心平臺上,進行集中管理和開發,集中安全管理,共享應用,確保政務信息資源能夠滿足各個部門的工作需求。再次,業務集成,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優化業務流程,縮短項目審批的時間,提高政府跨部門之間的辦公效率,建立網上網下互動的業務處理機制。
(四)政策、資金傾斜,解決人才和技術問題
人才和技術是電子政務建設的根本因素,經濟欠發達地區很難引進高級人才,技術落后,很難實施政務信息化建設。區政府要從資金、政策上對經濟落后地區給與傾斜,例如將一些地區相對成熟的產品推薦或免費給基層政府使用,同時也可形成先進地區與落后地區“一幫一”的對子,把成功經驗和技術提供給落后地區,使他們電子政務建設少走彎路快速發展。
在政府信息資源建設中,需要一支具有較高的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準,既懂業務又懂技術的隊伍。欠發達地區政府可通過相應的激勵機制,形成有利于吸引人才的良好環境;另一方面是加強對本地公務員信息素質的培養,選擇一些基本素質較為優秀的青年人到域外接受培訓,提高他們的信息資源收集、篩選、分析、重組的能力。
四、結束語
對于廣西的欠發達地區,電子政務建設要與地區實際有機結合,以應用為先導,以服務三農為核心,充分整合現有資源,科學規劃,在資金、技術、人才有限的情況下,盡快發揮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加快推進廣西經濟發展。
|